首页 > 将进酒Bar > 正文

韩愈,一个伟人的自我修养

2022-06-16 14:50 来源: 中国财富网        作者:九公子的潇 0

分享至

任职四门博士,开启了韩愈二十年宦海生涯,也迎来了一位近乎全才的历史伟人。

思想、教育、文化、政治,韩愈不仅有涉猎,还颇有建树。

他,文名炽盛,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百代文宗”之誉;他,政绩卓著,官至吏部侍郎(现副部级),逝后追赠礼部尚书(现正部级)。

苏轼评价他“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

后世亦称他具有“立德、立功、立言”至高境界,为文人之楷模。

(来源:摄图网)

而酒,是其一生所好,得意时爱喝,失意时喝。酒之为物,乃“一壶情所寄”“皎皎万虑醒还新”。

于时代的风口浪尖,往往众人皆醉,惟韩愈独醒。

故事从他正式踏入官场后说起。

1.png

贞元十七年(801年)秋冬之季,韩愈入京任职四门博士,正式步入官场。

四门博士,即四门学的学官,隶属国子监。在唐朝,国子学地位最高,其次为太学,再次是四门学。国子学、太学是贵族子弟学校,四门学兼有下层贵族和平民子弟。

韩愈从教四门学,学生为普通官员和百姓家中特别优秀的孩子。

任职期间,他对工作恪尽职守,尽心竭力,还凭借一己之力,正师道,畅学风,赋予儒家“尊师”新的内涵。

当时的大唐社会,师道崩坏。学生,耻于求师,不以弟子自居;老师,不愿为人之师,不以师自居。

唯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为人师”。

在汴京、徐州入幕时,“昌黎韩愈”已渐有名声。如今,韩愈在长安任四门学官,慕名向他请教古文、古道的人,亦复不少。

对于求教者,无论年幼年长,韩愈皆有问必答,有信必回,一概不回避师与弟子的名分。

(来源:摄图网)

一时间,韩愈的行为,在长安引起极大震动。很多人惊讶不解,甚至聚而骂之,视韩愈为狂人。

韩愈却不为所惧。恰逢好古文的青年李蟠不拘于时,坚持执弟子之礼向他问学,韩愈便写下《师说》赠之,公开自己的观点,言明为师、为弟子之道,向流俗发起挑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鞭辟入里地阐述了从师的重要性,以及为师者的职责。他也力行实践,敢为人师,广授门徒。

一句“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更是在长安广为流传,大大掀起了畅学之风,他的学生也多自称“韩门弟子”。

至宋朝,苏轼称赞韩愈是“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

2.png

生活层面,四门博士职卑俸薄,而长安米珠薪桂,韩愈的家计显得异常窘迫。

他曾写下《苦寒》诗,言明与家人如处冰窖般的生活:

3.png

现实压迫下,韩愈不得已向朝中的大官——李实写下自荐信,期许改变现状。

李实,唐高祖李渊嫡传后代,皇亲国戚,时任工部尚书兼京兆尹,即国家建设部部长兼长安市市长。

贞元十九年(803年),受李实举荐,韩愈从四门博士升为监察御史,由文化部门跨入监察部门,与刘禹锡、柳宗元成为同僚。

上任不到半年,韩愈竟检举了李实,震惊朝堂。

其实,并非韩愈无情,而是另有隐情。

据记载,这一年多天灾,长安先后遭遇旱灾和霜灾,庄稼歉收,饿殍遍野。

朝廷本已制定减免赋税的政令,京兆尹李实却封锁消息,向唐德宗谎报,称旱灾影响较小,天佑大唐,粮食丰收,百姓安康。

于是,赋税不免。百官畏惧李实淫威,对民生疾苦,无人敢言。

(来源:摄图网)

韩愈目睹灾情后,悲愤不已,仿佛失了魂一样,“归舍不能食,有如鱼中钩。”

关键时刻,他坚持了自己的原则,毅然上书《论天旱人饥状》,弹劾李实,揭露真相,请求为灾民减去赋税。其中,对德宗和百官亦有批评:“此皆群臣之所未言,陛下之所未知者也。”

结果事与愿违。非但没解决问题,他自己反而被贬至几千里外的阳山。

人情忌殊异,世路多权诈。封建官场,很多时候没有道理可言。

一腔赤诚却换来无情贬谪,韩愈心如冰霜,曰:“我心如冰剑如雪,不能刺谗夫,使我心腐剑锋折。决云中断开青天,噫!剑与我俱变化归黄泉!”

4.png

贞元二十年(804年),经过六十余日跋涉,韩愈来到距离长安三千八百多里的阳山(今广东地区)。

在唐朝,阳山属蛮荒之地,多虫多瘴,民化未开。对此,韩愈多有描写,如:“远地触途异,吏民似猿猴。生狞多忿很,辞舌纷嘲啁。”“湖波连天日相腾,蛮俗生梗瘴疠。江氛岭祲昏若凝,一蛇两头见未曾?”

环境虽苦,但是韩愈没有懈怠。“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无论身处何地,他都将人民放在重要位置。

为解决沟通难题,韩愈“画地为字”。他在地上用树枝作画与人交流,将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生产方式和文化习俗传入阳山。

(来源:摄图网)

传道授业,“有教无类”,教百姓学习“仁、义、礼、智、信”,使之明礼仪识教化,促进阳山文明开化。

百姓爱戴韩愈,很多人用“韩”字为儿取名,譬如张韩、李韩、赵韩等。史书有云“出守连州阳山令,政有惠于下,及公去,百姓多以公之姓以名其子。”

此外,韩愈不断反省自己,刻苦学习。“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便是他的治学名联。

期间,也有大批青年慕名前来向韩愈求学,他们吟诗论道,著作颇丰。

心情平静时,面对阳山的宜人风景,韩愈也会怡然自得,沉醉其中。

比如“诗成有共赋,酒熟无孤斟。清竹时默钓,白云日幽寻。”

文人雅聚,把盏相饮,诗成共赋,清竹默钓……对于韩愈来说,苦中作乐,未尝不惬意。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唐德宗去世,顺宗即位,韩愈因大赦离开阳山。同年,政局变动,唐宪宗即位,韩愈被召回京都。

在805年的中秋节,一个清风徐来、朗月舒波的夜晚,韩愈与好友举杯相属。他感慨道,“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

此后,他历经十余载沉浮,在元和十一年(816年),被任命为中书舍人,终于进入国家核心权力层。

而他的人生也迎来了重要的转折点,一个铁骨铮铮、饮誉世界的历史文化伟人正向世人走来。

“条山苍,河水黄。浪波沄沄去,松柏在高冈”,黄河奔腾,文脉不息。黄河文化孕育出韩愈文化,又融入中华文脉,一脉相承,代代相传。无论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还是“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跨越千年,依然指导着人们的行为。


(来源:摄图网)

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这样评价韩愈,“韩子之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长江黄河奔流不息,滋养中华文明绵延不绝。与文脉同样悠远的,还有酒。作为蕴含了中华文化独特价值表现和情感寄托的酒文化,陪伴着历代文豪,见证过他们的抱负与愁思,妆点过他们的快意与豪情……

位于长江首城宜宾的五粮液,作为长江文化和酒文化的典型代表,始终坚守“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文化共识,以浓香美酒致敬千古文脉永昌,致敬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以奋进者和传承者的姿态,矢志赓续中华文明,努力书写中华传统文化新时代的和美篇章。




执笔:郭俊

统筹:李耀威 闫梅

编辑:吴芃

监制:田欣鑫





责任编辑:闫梅

关注中国财富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APP客户端

手机财富网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