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正文

刘玉珠:文物“活”起来,助力文化繁荣发展

2023-03-24 14:17 来源: 中国财富网        作者:程千千 0

分享至

当你在世界上某个角落的博物馆里看到某一件珍品时,只有放在一个更宏观的人类文明图景之下鉴赏,你才能够更加了解这件文物的真正价值,以及它所包含的全部秘密。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国家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历史资源。   

image.png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刘玉珠 来源:北京京和文旅发展研究院

3月21日,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刘玉珠作为“京和大讲堂”第八讲的主讲嘉宾做了关于《文物活起来,助力文化繁荣发展》主题分享。演讲分为四个部分:一是文物工作方针的时代特色;二是如何理解文物活起来;三是文物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四是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文化遗产凝结着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智慧结晶和情感认同,这是民众乐于分享的荣耀。那么,文物活化,方向哪里?产业繁荣,路在何方?活动期间,中国财富网就相关话题和刘玉珠理事长做了简短交流。

文化的传承,造就文明的延续

当我们遇见这些文物,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链接古今的时光门,能够嗅到唐风宋雨,能够触摸到跨越时空的生活方式,能够看到灵动智慧的生命。

“四大文明古国,只有我们能够延续下来,我觉得一个重大的原因就是文化基因的传承。因为有了文化基因的传承,才造就了中华文明不同于其他的文明形态。”刘玉珠说。

image.png

资料图: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 来源:新华社

2019年7月6日,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在阿塞拜疆巴库举行,世界遗产委员会代表们在会上讨论中国良渚古城遗址申遗项目,时任中国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带队参加了此次会议。当天,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西方主流社会原来认为中华文明是从甲骨文开始,也就是3300年左右。中国良渚古城申遗成功使西方的主流社会等于承认了我们中华文明5000年。”刘玉珠自豪的说。

5000年前的良渚古城被称作“中华第一城”,规模宏大,是良渚文化的权力与信仰中心。它拥有中国最早、也是迄今已知的世界上最早、规模最大的水利系统工程。考古学家发现大约距今5000年前,良渚先民就开始使用文字,将中国的文字史向前推了1000多年。良渚古城遗址为中华五千年文明提供了实证,申遗成功表明其文化价值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也体现了良渚文化和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几千年的创造与积淀造就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便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文物活化,为文化产业赋魂

千百年来,奔流不息的中华文化长河,沉淀出无数瑰宝,灿若星辰。

image.png

资料图:河南安阳殷墟宫殿宗庙遗址 来源:新华社

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国有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不可移动文物76.7万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058处,备案博物馆6183家;国家珍贵古籍名录13026部,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203家;世界遗产56项,位列世界第二。这些都是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宝库。

刘玉珠语重心长地说,“文物资源我们是相当充裕的,但不意味着在文化产业发展上就有实力。总体上来看,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内容有数量缺质量,低端供给过剩和优质供给不足现象还是存在的,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无论是文化设施还是文化活动文化服务,只有在激发创意灵感,丰富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情感上下功夫,才能真正得到市场的认可和人民的认可。”

没有产业支撑的文化犹如“空中楼阁”。

如何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有效挖掘并发挥其经济效益,实现文化与经济的真正联姻?如何在维护历史文化遗产传统价值的同时,充分彰显其时代活力,永葆历史文化遗产的生命力,让历史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越来越多关注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的人尝试寻找答案。

刘玉珠表示,政府必须要有魄力,要敢于拿出资源,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助力。一是要盘活文物资源,打造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核心内容;二是要创新体制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要完善政策法规,有序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四是要驱动融合创新,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文化出海,中华文化才有国际影响力

文化遗产不仅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过去,而且也是在不断激活传统,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融入当下、开启未来。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只有文化自信自强,才能理直气壮向世界传播自身文化。在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如何才能在国际舞台上充分展示自己的文化?

image.png

亚洲文化遗产保护基金“吴哥守护人项目”来源: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刘玉珠说,“文化产业的壮大除了要满足内需,也要立足于全球的市场,通过研究符合国际市场的需求和消费习惯,制定相应的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引导政策,当然最关键的还要大胆放宽创造空间,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

2021年,中国对外文化贸易总额同比增长38.7%,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我国的影视剧、网络文学、网络视听、创意产品等领域出口迅速发展、广受欢迎,我国进口的优质图书、影视剧等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好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要,中外文化交流互鉴持续深入发展。

随着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因战争掠夺、非法手段、盗掘走私出境、对外贸易而流失的文物陆续回家,盛世回归。党的十八大以来,共实现32批次、1800余件(套)流失文物艺术品回归祖国,有力地振奋了民族精神、鼓舞了国民士气、坚定了文化自信。

岁月的长河淘尽沉沙,历史的风雨洗尽铅华。当历史的尘埃落定,一切归于沉寂之时,唯有文化以物质或非物质的形态留存并传承下来。(程千千)

责任编辑:王一川

关注中国财富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APP客户端

手机财富网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