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正文

研发大手笔 创新加速度 从年报透视A股公司“动力源”

2023-04-17 08:35 来源: 上海证券报        作者:何昕怡 林淙 0

分享至

随着年报披露渐近高潮,上市公司2022年全年研发情况也可一窥概貌。截至4月16日17时,已披露2022年年报的2579家A股公司中,有1637家公司“透底”研发相关数据。上述公司2022年合计研发投入达8979.06亿元,占合计营收比例为1.83%。其中,806家公司研发投入超过1亿元,242家研发占营收比例在10%以上。

从研发主体来看,大型央企国企成为“主力军”,目前A股研发投入排名前10的上市公司中,央企国企占7席;从行业分布来看,计算机、电子、生物医药等领域投入“最舍得”,不少创新药企以数百倍于营收的大手笔投资未来;从发展“动力源”来看,人才成为企业研发创新的“引擎燃料”。

“国之重器”积极转型

作为国民经济的“压舱石”和“稳定器”,大型央企国企不仅承担着支持国家战略的任务,还肩负引领产业革新的使命。目前已披露2022年年报的A股公司中,中国人寿、中国石油、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交建、中国石化、中国移动、中国中冶等“中字头”企业,位居“研发投入榜”的前列。

“坚持绿色低碳转型,推进油气和新能源融合发展,着力打造‘油气热电氢’综合能源公司,风光发电、地热等新能源业务稳步拓展。”中国石油董事长戴厚良在年报开篇报告中如是写道。

年报显示,2022年,中国石油研发支出达287.18亿元,同比增长21%。在传统油气业务的基础上,中国石油在获取清洁电力并网指标,发展风力、光伏发电、地热供暖以及碳捕集、利用和封存业务等领域不断发力。作为公司首个风光储一体化开发项目,大庆油田葡二联小型分布式电源集群应用示范一期工程去年并网发电,累计建成风光发电装机规模超过140万千瓦,累计地热供暖面积达到2500万平方米,新能源开发利用能力达到800万吨标煤/年。

为了突破核心技术,中国石化同样大举研发投入。据披露,公司2022年研发投入高达225.10 亿元,共获得境内外专利授权6289件。上游方面,公司深层—超深层油气、页岩油气勘探开发理论和技术等取得新进展;炼油方面,生物航煤实现规模化试生产与应用;化工方面,大丝束碳纤维实现规模化生产,POE、聚丁烯-1中试装置一次开车成功并产出合格产品。

打造全球39个北斗样板工程,自主研发设计制造的国产最大直径16.07米泥水平衡盾构机“运河号”顺利下线……“大国重器”的背后,是大手笔研发。年报显示,2022年,中国交建的研发开支总计236.31亿元,占营收比例为3.28%。

从研发“基座”来看,中国交建共拥有15个国家级创新平台,113个省部级创新平台和28个集团级创新平台,搭建起了一个以重点实验室开展应用基础研究,研发中心开展工程化与产业化研发,企业技术中心支持生产经营,野外观测站(基地)获取科学观测数据服务支撑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的创新平台体系。

创新药企投资未来

对生物医药企业来说,创新既是一场与时间的竞赛,也是一场不懈研发的“持久战”。在已披露年报的公司中,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居前的均为医药生物企业,如迪哲医药、迈威生物、前沿生物、盟科药业和君实生物等。

这5家尚未“摘U”药企去年的研发投入均超过当期营业收入。细究原因,一方面,生物医药行业具有研发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的特点,上述公司报告期内仍在不断丰富产品管线,推进现有和储备项目的开发,研发费用不断增长;另一方面,由于尚未步入“收获期”,大量在研产品处于临床试验阶段,报告期内形成的营收规模相对较小。

以君实生物为例,公司2022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高达164.04%,较2021年增加112.64个百分点。报告期内,君实生物积极打造“拳头产品”。公司特瑞普利单抗是国内首个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的国产抗PD-1单克隆抗体,已在国内获批6项适应症。同样由公司自主研发的Tifcemalimab则是全球首个进入临床开发阶段的抗肿瘤抗BTLA单克隆抗体,目前正在中美两地开展多项Ib/II期临床试验。

以资本促研发。年报显示,去年12月,君实生物定增募资37.77亿元,主要投向创新药研发项目及上海君实生物科技总部及研发基地项目。这也为推进在研药物的研发进程和丰富在研药物的研发管线,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

迪哲医药去年研发费用共计6.65亿元,同比增长13.09%。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共有5款产品处于全球临床开发阶段,有2款产品处于全球注册临床试验,其中1款产品已处于上市申报阶段。

2022年,前沿生物也以2.74亿元的研发投入金额,以及323.73%的营收占比,成为A股最“舍得”研发的公司之一。从成果来看,艾可宁作为国内首个自主研发的国家1.1类抗HIV新药,已渐入收获期。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8474.04万元,较上年增长109.22%。

人才聚集支撑高质量发展

高科技人才的聚集,支撑起上市公司创新研发的脊梁。截至目前,已披露研发投入的1637家公司中,研发人员合计超144.56万人,占员工总数的比重均值超20%。

“造物先造人”,比亚迪在年报中如是阐释自己的“人才观”。据介绍,公司依托师徒制、技能通道、技术通道、工匠认证等政策运营项目,打造了一个内部人才的供应链。与此同时,公司积极推进数字化人才培养平台的建设工作,搭建E-learning在线学习平台,让员工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取知识,实现公司管理与技术知识的萃取和员工经验的传承。

“真金白银”绑定团队,比亚迪去年还发起新一轮员工持股计划,进一步吸引、保留优秀管理人才和业务骨干。一组数据体现出公司在激励人才方面的豪气:2022年,公司年度表彰大会合计发放奖励 1066万元。另外,比亚迪还为员工提供免息零首付购车福利和购车补助,并在全国各大园区和住宿区域铺设大量免费充电桩,让员工“零成本”养车。

在新能源赛道上“狂飙突进”,人才成为宁德时代的“动力引擎”。截至2022年末,宁德时代拥有研发技术人员16322名,其中,拥有博士学历的264名、硕士学历的2852名。据悉,2022年,公司成立了上海未来能源研究院,与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多所知名高校及科学院所开展人才培养、科技攻关等方面合作。目前,公司拥有5518项境内专利及1065项境外专利,正在申请的境内和境外专利合计10054项。

2022年,恒生电子研发相关人员数量为7016人,占公司总人数的52.07%,产品技术人员占比为73%;研发费用总计为23.46 亿元。恒生电子在年报中称:“公司无论是研发人员数量还是研发费用投入均在业内处于领先水平。”

此外,公司团队建设“打法”也颇具看点。在岗位建设方面,去年,恒生电子完成管理岗位、专家岗位盘点,初步建立涵盖岗位设计、岗位职责、岗位称重及人岗匹配的岗位体系。员工激励方面,公司实施了2022年公司员工持股计划以及股票期权激励计划。

责任编辑:王一川

关注中国财富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APP客户端

手机财富网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