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运营 储能行业呈现三大新特征

2024-04-12 09:47 来源: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作者: 0

分享至

微信扫一扫: 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4月11日,在第12届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现场,中国证券报记者观察到,出现更大容量的电芯和电池舱、储能安全“化被动为主动”、AI算法赋能储能成为本届展会上所展出新品呈现的三大新特征。

2023年,储能产业洗牌初见端倪。据记者不完全统计,2023年,大量企业入局储能赛道,行业“内卷”空前加剧。面对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加大对技术研发、供应链管理等基础建设的投入力度,通过精细化的渠道运营,寻找细分增量市场从而对抗行业“内卷”。

AI赋能储能运营新模式

11日上午,中国证券报记者走入展览会1号展馆,映入眼帘的是光储龙头企业阳光电源。在AI技术的渗透下,阳光电源重磅推出了业内首款深度融合电力电子、电化学的电芯预诊断系统iSolarBPS。一位阳光电源的技术负责人向记者介绍,iSolarBPS是借助GeneSafe算法集群和AI超算平台,可提前7天主动预警异常,运维提效30%,从电芯到系统实现精细化、智能化健康管理。“这相当于为储能系统装配了一台智能‘CT’,让系统‘未病先防’,护航电站安全。”上述负责人称。

安全问题一直是储能行业的一大痛点。伴随储能产业驶入快车道,安全和效率问题备受业内关注。海辰储能总经理王鹏程对记者表示,热失控主要发生在储能电站的运维环节,主动安全技术能够做到“早预警、早处理”,把事故遏制在萌芽阶段。

“每颗电芯真实状态一目了然,百兆瓦的电站只需要1分钟就可以生成诊断报告,如果预测到电池出现异常老化风险,我们这套BPS可以提前100小时进行预警,指导运维人员及时更换故障部件,还可以提前1小时预警热失控,指导运维人员及时停机维护。”上述阳光电源的技术负责人告诉记者。

除了安全问题,在储能产业高度集中、降本增效需求凸显的当下,储能利用效率和经济性也是业内关注的重点。记者在3号展馆,看到了国能日新正在发布“风光储智慧运营一体化解决方案”,聚焦经济性智慧调控,以AI算力赋能储能运营新模式。

“我们根据每个业务场景下储能应用需求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智慧运营策略,提高储能电站整体的运营效率和效益。”国能日新有关业务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在源网侧,不论是新能源配储还是独立储能,其应用核心都是为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新能源消纳提升而发挥灵活调节作用,所以国能日新源网侧智储运营的核心,是通过功率预测技术和电力市场电价预测技术来实现储能参与电力交易和储能配合新能源出力两大应用,以此提高储能运营效率,保障电网安全。

推出大容量电芯产品

在1号展馆,亿纬锂能旗下子公司亿纬储能则推出了公司最新的大容量电芯产品——Mr.BigMB56储能电芯。根据亿纬储能方面介绍,Mr.BigMB56储能电芯单体容量提升至628Ah。不过,记者了解到,目前该产品尚未实现量产。

同样在1号展馆,记者关注到,天合储能新一代柔性储能电池舱Elementa2首次亮相国内。天合储能总裁孙伟对记者表示,该电池舱已实现量产并将于今年5月开启交付。据孙伟介绍,该电池舱搭载自研自产314Ah高能量密度电芯,通过电芯、电池包和舱体容量三维升级,实现电池舱的高集成和高密度,能够降低31%的场站占地面积,使得客户的初始投资成本和后期运维成本大大降低。“在这款314Ah电芯支撑下,储能系统度电成本可降低32%。”孙伟称。

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孙伟特别强调了,新型储能技术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中的关键作用。“储能不仅仅可以为电网侧安全消峰,还用于调峰调频、电网扩容、临时应急和新能源消纳等应用场景,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重要的技术和基础装备。截至去年年底,储能累计投资额超过1000亿元,这不仅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进一步拓展,也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孙伟称。

储能行业竞争加剧

2023年,储能行业竞争加剧,产业链产能过剩,产品同质化严重等问题突出。资本市场方面,储能“失宠”,储能企业市值普遍大幅缩水,部分上市公司利润下降,行业内卷严重,洗牌的危机潜藏。

至于储能产业的破局之法,信达证券曾在去年10月30日发布的研报中表示,电力设备板块全年行情承压下行,但如果储能产业可以改善盈利机制,解决过剩产能的消纳问题,往后看基本面有望边际向好。其中,出海是消纳过剩产能的方法之一。国联证券表示,2024年海内外需求预计持续向好,价格战对厂商盈利的影响有望触底反弹,随着长尾厂商的出清,行业集中度有望提升。

“多场景下光储融合或将成为新能源行业转型的破局之道。”孙伟对记者表示,通过整体价值链的构建为客户提供综合的价值提升,通过统一的服务接口提升使用体验,在工程、售后、质保方面持续升级。“我们的破局方法是,通过垂直一体化布局,构建包括储能电芯、储能电池舱、储能变流器、户用储能以及综合智慧能源管理系统的全栈能力,形成了企业独有的核心竞争力。”孙伟称。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理事长陈海生认为,2024年,储能技术发展将更加多元化和智能化。例如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等已经成为未来储能技术的创新源点。另外,多种储能技术相互融合,将满足不同场景的调节需求,应对盈利挑战,电力系统与AI算法的进步带动的创新正在进一步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责任编辑:谢玥

关注中国财富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APP客户端

手机财富网

热门专题